本文共 138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编者按:本文起因于一次与同事讨论日常工作的管理,思考如何轻量级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提高任务成功率。
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又称为要径法,是计划项目活动中用到的一种算术方法。对于有效的计划管理而言,关键路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关键路径通常(但并非总是)是决定项目工期的进度活动序列。它是项目中最长的路径,即使很小浮动也可能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最早完成时间。关键路径的工期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工期,任何关键路径上的终端元素的延迟在浮动时间为零或负数时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完成时间(例如在关键路径上没有浮动时间)。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晕了?
以上是PMP里的标准答案,但对于平常工作中,大部分任务无需这么复杂和严谨,同时有需要高效率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建议从关键路径识别、投入产出比、干系人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用力,提高关键路径成功率,进而提升任务的成功率。大部分工作中面临的项目或任务都比较简单,不需要作出网络图,去计算出哪些是关键路径。但这不代表需要直到关键路径在哪里?
而是要用更轻量级但方法来识别。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标准来衡量:标准1、如果某个成果或功能没有,投资人或任务下达者一定不能接受。标准2、如果某个成果或功能完成,这项任务基本就算完成。
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相关任务都可以简单判断为关键路径。
以上的标准可以逐层分解,找出其下一级任务中的关键路径。标准3、如果所有任务差异不大时,或有多个关键路径并列时,则以人为标准来区分:新人或没有合作过的人所承担的工作就是关键路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样也是很宝贵的资源。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面对所有任务、所有待产出成果,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均匀用力。好处是,简单直接。适用于所有待管理待任务少,且都重要程度相差无几,都不急。(大多数情况下,潜台词是这些任务也都不算重要)
第二种处理方法是,谁哭管谁。好处是,前期投入精力少,悠闲,被动响应精准度更高。(大多数结果是,烽烟四起,火势不断)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之前识别出的关键路径来划分自己的精力。 面对关键路径、关键任务,持续跟踪,设置细粒度的检查点,提前预备方案B。 面对其他任务,定期检查,设定验收标准。选择第三种最佳,但一定要视任务复杂度和重要性而定。所有管理都是有成本的。
日常工作中干系人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直接领导、任务承担者、任务涉及的支撑部门或协作部门。
为简化,面对关键路径上的干系人管理只需重点关注两点:关于第一点,需要干系人什么时间参与到任务中,要提前沟通,事前确认,事中落实,因为干系人面临的任务不止你这一件。
关于第二点,任务对于你可能很重要,对于干系人也许是额外负担。理解了干系人的利益诉求,也就能判断其所承担工作有多大可能会按期、保质完成。附,后续将专题介绍一个简单判断的方法。转载地址:http://wujhl.baihongyu.com/